围绕新目标实现新跨越

改革开放前,榆林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地区,而现在榆林是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榆林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走在了全省前列,2007年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二,增速连续六年保持全省第一。榆林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355万塞北儿女在市委、市政府几大班子的带领下,以只争朝夕的劲头,奋发有为的状态,时不我待的精神,顽强拼搏、奋勇争先。“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十一五”的前两年榆林国内生产总值已翻一番,如今新的起点有了新的目标,“五年任务三年完,三年经济实力翻一番”指引着全市上下合力抓发展,站得更高、望得更远、发展得更好。
新目标绘出新蓝图
今年2月下旬,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提出 “五年任务三年完,三年经济实力翻一番”的新的奋斗目标。4月在召开的全市经济运行分析会上,市委书记李金柱提出,在“十一五”后三年生产总值再翻一番的目标是有把握的,这既是市委、市政府对以往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合理预测。2008年是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10周年,经过10年的发展和积累,以煤、电、油、气、盐及其产业链为主要内容的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今后三年,我市许多在建项目将投入生产、实现产能,一批重大前期项目将投资建设,经济增长的空间更大,财源增长点也较多。真可谓生机勃发,后劲十足。
目标提出后,全市干部群众精神振奋,深受鼓舞。各级各部门都在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这个新的目标,谋划完成好今年的工作任务。
8月份,从上半年执行情况来看,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收入四项指标增幅均居全省第一位。实践证明,发展定位、思路和目标任务不仅符合榆林实际,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最终我市奋斗目标定为:五年任务三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突破30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2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三年累计达到2000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使榆林成为陕西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
跨越发展势头强劲
省委、省政府要求我市不断加快发展速度,是因为我市已具备了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和人文环境,又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一是我市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我市资源开发已有20年左右的历史,煤气油的开发转化已形成规模,煤炭产量和油气当量分别占到全国的5%。榆林已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第一产煤大市,已建成国内第一个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装置、国内最大的甲醇和火电基地。榆林正成为国家西煤东运的源头、西气东输的腹地、西电东送的枢纽。
二是我市土地广阔,地上、地下水资源也比较丰富,海拔较高,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工农业发展的空间很大。
    三是经过改革开放 30年的大开发、大建设,天上地面的交通网已经形成,公路四通八达,纵贯南北东西的高等级铁路网也即将形成,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已成为历史。
    四是榆林正在成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和重要战略资源接续地。“十五”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1亿元,启动建设重点建设项目121个,总投资4345亿元,超百亿元的有国华锦界煤电一体化等10个项目;在建37个,总投资1033亿元;规划建设23个,总投资2314亿元。
    五是我市已成为开放开发的热土,吸引投资者的宝地,世界500强企业已有5家登陆我市,国内近30家大型企业集团落户我市。我市已由招商引资变为招商选资。
    六是从我市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看,近10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跨越发展态势。“九五”末到“十五”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翻了一番,跃升到全省第五位;财政收入翻了近三番,跃升到全省第三位。“十一五”以来,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由全省第五跃居第二;地方财政收入是“十五”末的2.1倍。
    有了良好的基础,在目标确定上,就是既要按现实条件科学预测,又要有新的追求、新的高度。“五年任务三年完,三年经济实力翻一番”这样的奋斗目标凝聚人心,催人奋进,全市各级各部门变压力为动力,鼓舞全市355万人民群众在实现跨越发展的历史征程中各显神通,大展身手。
沧桑巨变今又是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目标抓到底,一个劲头干到底。跨越发展是系统工程,按照“科学发展、有序跨越、和谐稳定”的工作主题,我市深入推动思想解放,打破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形成的封闭保守落后观念的束缚,在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中推动经济发展。
    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在提高执政能力上实现新突破。切实加强干部队伍的学习,着力提高干部队伍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四种能力”,即民主办事、依法办事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处理突发事件、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领导科学发展、开拓创新的能力,切实解决部分干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不懂不会的问题。重点锻造“三支队伍”:建设一支 “想干事、善谋事、会办事、能成事、不出事”的干部队伍;培育一批适应市场经济、熟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的企业家队伍;培育一批具有现代科技知识、掌握当代前沿科技理论、勇于创新的科技队伍。
    按照产业集群化的要求,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在能源经济上实现新突破。全面实施大区域布局、大项目策划、大集团引领、大集群推进战略,以就地加工转化为重点,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能源化工基地为目标,依托“两区六园”,建设长城沿线无定河沿岸“人”字型千里工业走廊,全力打造煤电材料、煤制油、煤盐化工和油气化工“四大产业链”,以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业和新能源产业开发为重点,推动产业向集群迈进、项目向园区聚集、园区向板块发展。
    坚持布局区域化,做强现代特色农业产业支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实现新突破。根据榆林区划特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按“三沿三型”布局,即:沿“人”字型千里工业走廊,建设园区服务型新村镇;沿公路交通干线,建设物流商贸型新村镇;沿河流川道,建设生态型新村镇。以建设全省绿色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为目标,全面实施现代特色农业“56965”工程。
    强化区域中心大城市建设,加快城镇化步伐,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上实现新突破。按照100万人口、120平方公里“两带三区九片”大城市目标,加快城市功能设施现代化建设,着力提高城市基础发展能力、竞争能力、社会安全能力、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努力把榆林建设成为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城市,陕蒙接壤区域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沙漠绿洲宜居城市。
    创新经济管理模式,加大扶持力度,在推进民营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以促进城乡就业增收为目标,以特色农业资源转化增值和能源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理顺管理体制,建立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三位一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办民营经济创业园。加大对民营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信用担保基金的作用,完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支持民营企业开展资产重组,鼓励以股权融资和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拓展民营经济的投融资渠道。注重市场招商、科技招商、人才招商,推进地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着力培植一大批中小企业,让非公有制经济真正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壮大县域经济的主力军、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支撑、城乡群众就业增收的主渠道。
    榆林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发展黄金期,在新的奋斗目标指引下,2008年的榆林可谓:沧桑巨变今又是,换了容颜。截至8月底,全市地方税收收入累计入库40.85亿元,这是我市地方税收首次突破40亿元,超过去年全年税收38.9亿元的收入水平,是上年同期收入的168%。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采取多项政策措施鼓励发展现代农业,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上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情况良好,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全面增长,全市农林牧副渔业实现总产值16.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6%。工业生产持续高速增长。1至9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902.48亿元,同比增长39.8%。全市原煤、原油、原盐、天然气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1至9月份,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2.09亿元,同比增长43.4%。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在第12届西洽会上,榆林代表团共签订各类招商引资项目73个,总投资577亿元,引资525亿元。兖矿榆横煤化工区100万吨煤液化、延长集团靖边150万吨煤制甲醇、靖边鲁能4.8万千瓦风力发电、榆绥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签约,签订项目数量和引资额均创历史新高。八大民生工程全面启动,目前,我市民生八大工程已完成投资13.3185亿元,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2008年是“十一五”后三年的第一年,我市经济社会建设全面开花,迎来一个 “开门红”:1至9月份,我市GDP达到642亿元,同比增长24%;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10亿元,增长4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为8500元、3202元,分别增长30%、41%。预计到年底GDP可达到10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2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00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3倍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33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万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倍左右,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站在新的起点上,榆林人民将吹响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的号角,紧跟时代的步伐,跨越发展开拓新的局面。